者梁启超提出来的。1901 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中国民族”的概念。1905 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
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得出“中
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结论。也就是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
相互交流、相互交往、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华民族”。梁启超对“中华民
族”内涵的界定,开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构建的新起点。“共同体”一词是
近几年的热门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个领域都用到“共同体”,
其英文译作“Community”,可以理解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
荣、一损俱损”,通俗地讲就是各民族命运相连,谁也离不开谁。而“铸
牢”一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中的使用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首次提出时,习近平总书记使用的是“牢固树立”,之后发展成“打牢”
“积极培育”,最终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这一变化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铸牢”一词表现的程度和力度相对是最深的,这也反映了
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最后,“意识”
一词相对来说较为熟悉,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表现为知、情、意、行
的有机统一。这意味着要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形成正确的认同感、归属
感。当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理解并不只是这几个词汇
的简单相加,而是内涵上的有机融合。概括地讲,其基本内涵就是:“深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
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
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
同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