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转化、飞跃的决定力量。矛盾斗争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但矛盾斗争
的形式则是特殊的、相对的。矛盾斗争的形式由事物矛盾的性质和矛盾运动
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矛盾的性质不同、所处的条件不同,矛盾斗争的形式也
就不同。任何矛盾,以及矛盾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包含着不同性质的两种因
素的对立和斗争。矛盾的斗争可能采取对抗的形式,也可能采取非对抗的形
式。正确理解矛盾斗争性的范畴,依据矛盾发展的客观进程以及矛盾的性质
和它所处的客观条件,采取相应的斗争形式和方法,正确解决和处理各种矛
盾,这是运用矛盾斗争学说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来源于哲学上的矛盾的斗争性。饶有意味的是,
提出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的,并不是共产党人,而是国民党的军
官。1945 年4月24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在谈到与国民党
结成抗日统一战线时应坚持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时说,“权利是争来的,不
是送来的,这世界上有一个‘争’字,我们的同志不要忘记了。有人说我们
党的哲学叫‘斗争哲学’,榆林有一个总司令叫邓宝珊的就是这样说的。我
说‘你讲对了’。自从有了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他们就向被压迫的人
民进行斗争,‘斗争哲学’是他们先发明的。被压迫人民的‘斗争哲学’出
来得比较晚,那是斗争了几千年,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放弃斗争,只要团
结,或者不注重斗争,马马虎虎地斗一下,但是斗得不恰当、不起劲,这是
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
从哲学上关于矛盾的斗争性来理解,关于现实中的斗争和斗争精神,内
涵和外延其实是很明确的。但世易时移,一些关于斗争和斗争精神的理解,
逐渐出现偏差。
一种是把斗争片面地理解为阶级斗争。这种理解下,容易导致阶级斗争
扩大化或者阶级斗争熄灭论,而忘记了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一种是把斗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