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新材料生产企业参与较少,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应用协同性差。跨界平台发
展不充分,数实融合通道受阻。如我市相关企业要研制生产抑制眼底新生血
管生成的生物抗体药物,需要跨界研发、以数字技术支持数据筛选和网络协
同,而受制于企业联盟等跨界平台发展不充分,研发与生产脱节,数字技术
与生产研发脱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低,数实融合底座不牢。规上电
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 GDP 中占比较
低,半导体等产业集聚效应较弱,缺乏像华为、腾讯等相关领域的龙头企
业。2023 年,我市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 64.7 亿元(深圳,突破1300 亿
元;西安,突破1000 亿元),且超过 10 亿规模的企业仅有拓荆、芯源微、
富创3家。由赛迪顾问公布的《2023 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显
示,我市在其中排名第 18 位,而青岛、郑州分别排在第 11、13 位。
(三)政策协同性不足,数实融合制度性成本较高。数字经济相关职能
部门权责待明晰。数实融合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超出各部门原有职能范
围,新的内容由哪些部门推进或联合推进亟待明晰,如何协同联动,机制有
待确定。随着 2023 年10 月25 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我市相关部门职能
需进一步确认,避免等待观望、遗失发展时机。行政壁垒和门槛待破除。如
各区投资建设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存在行政区划属性、仅限于本区注册企业
或其他主体使用、区内低折扣等,各区竞争大于合作,易导致资源同质化投
入不利于市域、我市现代化都市圈要素市场一体化。
(四)数字经济要素保障弱,数实融合潜力难以释放。数据资源共享壁
垒高,数实纽带不畅通。数据标准规范缺失、数据烟囱制约数实融合。我市
的数据尤其是工业数据流转、交易、共享困难,先行地区的经验涉及行业、
管理等经济社会复杂运行体系,存在诸多隐性细节,很难轻易复制模仿。政
务数据归集与共享也面临着统计口径不统一、数据可信度待查验等难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