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重威刑于后,若不是忽视了纪律和规矩,背离了国法党规,忘却了自己
当初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也不至如此。
很多领导干部出生农村,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六十年代,社会生产力低
下,兄弟姐妹众多,家庭十分贫困,冬天没有棉衣,夏天没有鞋穿,三餐勉
强果腹,还要夙兴夜寐的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在这般恶劣的物质条件下,
他们立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现状,如饥似渴的读书、争分夺秒的学习。坐
在四面透风的校舍,却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
情;常年吃着红薯、胡萝卜、番瓜、野菜,随时面临断粮危机,却有着“位
卑未敢忘忧国”博大胸怀,寒窗苦读数十载,终于考上了学校,走出农村,
得到一纸定量户口,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走上工作岗位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深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
失者在草野”,常常深入田间地头,问计于民,切实为群众办事,为父老解
忧,邻里乡间交口称赞。就这样在基层一路成长,走到了领导干部的岗位。
物质发展,人心思变,随着年纪的增长,职位的提高,曾经的羞涩腼腆已经
退去,在一片吹捧声中开始忘乎所以,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却没了读
书学习的心情,看着周围的人纷纷升官发财,心里不禁质疑,我的辛劳和我
的回报等同吗?我的才能与我的职位相当吗?我的付出和我的收入平衡吗?
终于有一天,面对诱惑缴械投降,忘却了自己党旗下的宣誓、背弃了自己年
轻时的拳拳报国之心,党的纪律和规矩全部抛之脑后,理想信念早已远去,
党性修养更无从谈起,利益成为衡量一切的出发点,满脑子琢磨着有权不用
过期浪费,今宵有酒今宵醉,做事讲关系不讲原则,遇到矛盾绕道走,稀里
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他们说幸福感不强,很大程度上源于理想信念
缺失,没有信仰的支撑所以只能通过追求物质来获得满足。早期共产党人自
小就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长大后更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