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支持和服务保障,凝聚推动创新发展的
“人才增量”。
自主培养创新人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
础和前提。加强本土人才培育,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提升教育教学
质量,既要培养一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
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也要培养具有前瞻眼光、把
握未来需求、熟悉技术变革趋势、洞悉商业机会并且能够将相关产业要素进
行整合,推动产品和服务商业化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企业家。紧跟新质生产
力发展方向,优化学科建设布局,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
的专业人才。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着力提升自主培养质量,为人才“量
身定制”创新精品课程,强化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多采用一线指导、
实地研学、帮教带练等方式巩固教育培训成果。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
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
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完善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
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不断激发人才培养“内生动力”,源源不断培养高素
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链融合”用好人才。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世界产业能力竞争、高科技能力竞
争、市场能力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是决定能否在这一竞争中胜出的决定性因
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
转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健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融合的政策体系,疏通各环节人才、资金进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渠道,促进
人才和资金的集聚整合、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服务
于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