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
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
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
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作者用这个比喻说明乡土社会对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
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在一些人的
观念中,家中生火做饭,土锅中用来饱腹的食材可以是林间兽,灶台间燃烧
的材料可以是山中木。一个肩膀两担柴,挑到集市上卖的行为,同耕种一
样,都是合法的谋生手段。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悉,不问理由而认
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滥伐林木的行
为者可能因此认为伐木去山上砍就可以了,从前在集市上吆喝,如今在市场
内贩卖。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悉,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于是对伐木
需要相关部门许可而感到没必要,小题大做、震惊、甚至不可理喻。非法捕
捞水产品的行为者亦可能因此不知禁猎期与禁猎区,非法猎捕濒危、野生动
物的行为者亦可能因熟悉儿时的捕鸟捉雀而不知鸟类中有国家濒危野生动
物。他们无法意识到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资源并非从
前取之不尽。他们亦无法将环境破坏带来的山体滑坡、泥石流联系在自己的
生活上,无法将涸泽而渔的事情联系在自己的生活上。
因此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部分人滥发林木,非法捕捞水产品,
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等行为的原因,是在意识层面上: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
规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所约束)化成了内在的习惯。
中国处在从乡土社会脱变的过程中,原有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
的民间。对一种规矩熟练到不假思索的思维惯性导致在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
会的过渡中出现了种种阵痛。而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